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内容

电子商务资讯摘要(2023年10月13日)

发布时间: 2024-07-27 22:17:42 | 作者: 服务内容|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近期在人民论坛网发表文章《跨境数据流动中的信息安全问题探究》指出,随着数字化的经济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数据要素成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投入,伴随着跨境数据流量激增,其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已逐渐赶超传统的贸易商品流动。跨境数据流动成为各国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础,但在信息的交易、存储、传输过程中,数据空间和地理位置的改变对技术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引起对跨境数据流动中信息安全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当前,国际社会对跨境数据安全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美国采取的典型的促进型模式。美国通过属人保护和数据控制者等名义以国内立法建立境外执法权,以保护本国利益为由调取使用他国数据;通过影响国际组织规则、打造多边协议等方式利用强权为其提供获取境外数据的通道,拓展互联网空间疆土,掌握和控制全球数据使用,以便满足自身利益需求。二是欧盟、英国、新加坡和日本等数字化的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和国家采取的各具特色的平衡型模式。平衡型模式的监管思路是通过属人原则获取境内外高标准隐私保护,在此前提下支持跨境数据流动,以充分性认定、建立信任机制等方式维护数据立法话语权。三是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土耳其等国家,因缺乏强有力的数据引流能力,采取属地原则限制重要数据出境,形成了第一先考虑安全保护的本地化政策模式。

  近年来,我国积极构建实施数据保护的法律和法规,探寻合规高效的全球跨境数据流动规则,秉持兼顾发展和安全的统筹型模式,关注国家利益、公共安全与国际合作。通过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积累了数据要素治理经验,基本形成了符合中国数字化的经济发展要求的跨境数据流动规则框架。但

  在法规上和政策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阻碍因素。一方面,数据要素收集、使用、共享、交易及流动等各个步骤涉及诸多主体,且场景复杂,国内不同主体的数据保护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完全依照统一标准推进跨境数据流动具有一定的挑战,仍需探索如何在安全和发展中寻求平衡。另一方面,在国际合作中,各国数据法案存在一定冲突,区域间跨境数据流动规则差异较大,并不能确保绝对的信息安全,因此导致跨境数据流动障碍重重。

  第一,在认识上,要在信息领域尤其是跨境数据方面形成自己的安全观。一是需要持续推进技术发展和规则制定,防止敏感数据和重要数据的泄露,从国际经验来看,并非所有领域的数据均可自由流动,要确保安全的底线。二是要避免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的误区,认为只要把数据限制在国内、禁止跨境数据流动,就能保证本国数据的绝对安全。事实上,即便用最严格的标准和方式将数据封锁起来,依然会有泄露的可能。三是要认识到数据流动的重要性。数据只有流动起来才能实现价值,且在不断的跨境交流中能大大的提升对于数据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四是时刻关注国际跨境数据合作的新方式。例如,2023年美国与欧盟达成《人工智能促进公共利益行政协议》,此前欧盟最担心的是美国企业在数据控制方面的实力远超欧盟企业,此协议提出在不共享数据的前提下联合建模,兼顾了双方的安全观。这一模式可作为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参考。

  第二,在实践上,要探索出一条能够兼顾安全和发展的道路。我国是数字化的经济大国,数据要素丰裕,统一整体保护标准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国家已有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上,各地区应进一步落实和细化责任,根据地区特征构建数据要素保护、共享和流动机制。形成个人、企业、行业、政府等多主体共同协作的数据流动和保护体系。从基础要求出发,共同开展解决数据要素的相关概念、权属以及分类等问题,在推动跨境数据有序流动的同时,也确保有关规定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从责任意识推进,形成各个主体的数据保护意识。尤其对于企业而言,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兼顾确保信息安全,明确责任划分、跟踪追责机制等。我国应立足当下,着力解决不同主体的诉求,加强制度的完善性和科学性,从而保证数据流动的安全有序。

  第三,促进国内与国外制度的协调和统一。当前不同国家间的跨境数据流动规则存在较大差异,且随着数据要素的广泛应用,各国相关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中。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投资往来密切,因此需充分了解各国跨境数据流动的相关法律和法规,适应其不断调整的数据治理规则。例如,欧盟的数据保护规则较为严格,我国需相应提高标准与之配套,并积极与其沟通协商解决个例、特例中存在的数据问题,为在欧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保障。美国在亚太地区推行的数据流动规则,旨在不断增强自身在数据流动方面的话语权,我国在积极参与区域合作的同时,也要明确本国立场和诉求,求同存异,推进与美国的平等合作。鼓励更多中国企业在欧美设立安全中心,以保障企业的海外利益。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各国更侧重于实施数据本地化战略,我国作为数字经济大国,应积极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确保数据交易、流通安全性的基础上,促进数据的高效流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应积极协调沟通,帮助各国提高数字技术,促使各国参与融入全球数字经济合作。

  第四,鼓励带动各国积极参与新制度的构建。随着数据流动规模的增加,当前,跨境数据流动规则已成为区域合作中规则制定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多边合作规则仍主要以欧美规则为主导。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跨境数据流动中占据重要位置,数据量巨大、应用场景丰富,因此,我国应积极推动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形成发展中国家的规则体系。在国际合作中,应结合各国的利益诉求和期许,由点及面,从重要贸易伙伴到整个区域,逐步扩大交流合作,共同探讨跨境数据流动规则,着力构建由不同国家参与的新型数据流动规则体系。

  近日,外滩金融峰会组委会执行主席、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在第五届外滩金融峰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数据要素跨境流动与金融高水平开放》指出,在数据开放背景下,数据主权和数据资源、数据安全和数据流动、全球数据治理和跨境国际合作这三对关系备受关注。推动跨境数据流动,是金融对外开放的新领域,中国需积极参与,抓住机遇,抢占赛道,形成金融开放和数据跨境的良性互动。

  数据跨境流动中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数据主权和数据资源的关系。数据作为要素和资产有其自身的特性,涉及数据主权的维护问题。但是,强调数据主权的同时,也应看到数据是一种要素资源,而要素资源又需要流动,因为资源只有流动起来才能优化配置。二是数据安全和数据跨境流动的关系。不流动的数据安全性高,但如果数据不流动,就没有价值,所以既要保障安全、保护隐私,又必须有数据流动,需要通过制度体系的设计以及具体安排来实现。三是数据治理和跨境合作的关系。数据跨境流动需要国际数据治理。治理就需要通过全球跨境合作来推动,双边、诸边以及区域合作是当前的实际选择和路径。

  第一,加快对重要金融数据的定义和分类。当前已经形成数据跨境的大框架,行业数据的跨境由行业主管部门根据上位法进行具体规范,但金融活动涉及的数据非常广泛,这也是由金融服务的特性决定的。因此,对于重要数据的具体定义,尤其是规则、标准以及金融行业数据的分类分级等,都还需进一步细化。

  第二,数据来源和处理适应科技进步速度。科技在不断进步,新的数据采集方式产生另类数据,对金融活动也产生重要影响,如卫星探测数据、互联网爬虫挖掘的数据以及传感器数据等。如何使用和规范这类数据,如何纳入数据跨境流动体系,值得进一步明确和研究。

  第三,加大监管部门的协同力度。金融活动涉及的数据安全和数据跨境流动需要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在金融领域,我国有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和证监会等部门,而金融活动涉及的数据也与其它非金融管理部门高度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协调,提高数据跨境流动的效率。比如对数据出境和跨境流动进行安全评估,应通过协调提升效率,以便更好地适应金融活动对数据跨境流动的需求。

  第四,深化重点地区数据跨境流动试点。长三角、大湾区、北京、海南自贸港以及各个自贸区,都在新一轮高水平开放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其中一些地区也是金融资源集聚度和金融开放度较高的地方,需要发挥它们在数字经济发展和推动数据跨境流动中的探索和先行先试的作用。

  近期,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规范和促进数据跨境流动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定》),旨在保障国家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国际知名专业服务机构德勤认为,相较于之前已正式颁布的数据跨境规范(《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和《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办法》),此次《规定》对数据跨境给出更为明确的定义与界定,对于何时、在哪些情境下需要进行数据出境安全评估,以及何时可以豁免等,都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引。

  第一,进一步明确数据出境的定义。《规定》明确了在某些情境下数据出境的定义,例如国际贸易、学术合作等,如果这些数据不包含个人信息或重要数据,则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或评估。对重要数据的界定,《规定》明确只有被明确标识为重要数据的数据,才需要进行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对于境外收集的个人信息,如不是在中国境内收集或产生的,可以自由流出,无需进行额外评估。

  第二,对于个人信息的数量统计方法以及相应的合规要求给出更直接简单的解释。规定根据向境外提供的个人信息的数量,设置不同的合规要求。例如,提供少于1万人的信息不需要申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订立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和通过个人信息保护认证;预计1年内向境外提供1万人以上、不满100万人个人信息,需要订立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和通过个人信息保护认证;而提供100万人以上的信息则必须进行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另外一个变化是,在《规定》中不再区分敏感个人信息和普通个人信息,更加有利于企业进行个人信息跨境的数量统计,减少合规动作执行时的疑虑和纠结。

  第三,给定豁免的例外场景条件。在合同的订立、履行中,普通个人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合同,必须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的;为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向境外提供内部员工个人信息的;紧急情况下为保护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等,必须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的,符合上述场景定义的情况下,个人信息出境不需要申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订立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和通过个人信息保护认证。

  第四,新增加自贸区数据负面清单。自贸区可以制定自己的数据负面清单,对于负面清单外数据出境,可以不申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订立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和通过个人信息保护认证。需要注意的是,该数据负面清单需经省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批准后,报国家网信部门备案。

  第五,对于敏感情形仍然保留严格的管控要求。国家机关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的,以及向境外提供涉及党政军和涉密单位敏感信息、敏感个人信息的,仍然强调需要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定执行。

  2023年,没有比大模型更热闹的行业。在通往AGI(通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大厂隔空过招、应用遍地开花,各种会议只要标上AI字样,就能座无虚席。

  10月4日在东京举行的软银世界企业大会上,软银集团(SBG)董事长兼社长孙正义预测,能够处理所有类型问题的通用人工智能将在未来10年成为现实,按照技术发展的速度,AGI能比所有人类智慧的总和高出10倍,这大概是人类与猴子之间的区别。

  此前,陆奇预判,OpenAI未来肯定比Google大,只不过是大1倍、5倍还是10倍;马斯克预计2029年有望实现AGI。IDC预测,全球AI计算市场规模将从2022年的195.0亿美元增长到2026年的346.6亿美元。其中,生成式AI计算市场规模将从2022年的8.2亿美元增长到2026年的109.9亿美元。至于中国市场,IDC预计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在2023年将超过147亿美元,到2026年这一规模将超过264亿美元。

  计算机行业是强β行业,受技术变革与政策驱动影响,每一轮技术周期,都会有创业者蜂拥而上,各领风骚一两年,进而行业洗牌、赢家通吃。但在大模型行业,各领风骚的时间被缩短到几个月,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大模型时代的从业者既要保有远大愿景,又要接地气活下去。

  上半年,百度和阿里在各自的发布会上争抢MaaS提法的首发权,飞书和钉钉在同一天发布生成式应用(魔法棒与MyAI);下半年,华为、京东、腾讯不约而同调转口径从通用转向产业,场景化、行业化、产品化成了常见字眼。

  不到一年的时间,国内大模型已经超过了120个,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就已经有79个,通用大模型至少20个,基本来自互联网大厂和科研院所,其余均为垂直领域的产业应用大模型。

  都说是百模大战,其实还反映了另一层信息:至少对国内企业来说,大模型不再是稀缺资源。

  民生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单纯发布一个大模型的门槛没有市场想象中的那么高,难的是有一个能持续迭代,性能不断提升的优质大模型,优质的、独特的数据价值更大。

  Meta开源大模型Llama2的上线,让不少人意识到,原来不需要那么多的大模型技术团队,大部分工作可以通过开源大模型或私有化部署就可以实现。

  随着大厂相继推出各自的基础模型,应用层洗牌也在加速。比如在营销领域,阿里妈妈推出万象实验室,京东推出云鼎权益,早期应用AIGC抢跑的营销公司,正在电商营销领域直面巨头竞争。

  360集团总裁周鸿祎认为,科技巨头、互联网平台公司,会在已有的业务上,用AI把握住现有的存量市场,这一块不会有创业者大多的机会。我觉得巨头一定会用全家桶的思路,把自己的全家桶产品装上它们的大模型。用户又很懒,很多用户会就近使用。所以这个存量市场,或者叫中心化市场,我预估在未来在大模型市场里,很难有大的改变。

  在模型层,微软系和清华系各占国内大模型的半壁江山;中间件层,向量数据库异军突起,成了2023国内的最大赢家;而应用层则率先爆发又率先洗牌,从抢跑到碰壁,不过一两个月。

  7月18日,微软公布Office365Copliot的企业版价格,30美元/月,适用于Microsoft365E3、E5、商业标准版和商业高级版客户,相较于Office主线美元/月的定价,最高提升了2倍以上。7月19日,Saleforce宣布SalesGPT、ServiceGPT和EinsteinGPTTrustLayer全面上市,SalesCloudEinstein中包含SalesGPT,价格为每用户50美元/月,ServiceCloudEinstein中包含ServiceGPT,价格为每用户50美元/月,两者均只有有限的GPT使用量。8月22日,钉钉发布钉钉魔法棒收费标准,在钉钉专业版年费9800元基础上,增加10000元可获得20万次大模型调用额度;在专属钉钉年费基础上,增加20000元即可获得45万次大模型调用额度。一次调用平均只需不到5分钱,钉钉总裁叶军称之为成本定价。随着微软、Saleforce、钉钉宣布大模型产品定价,AI应用落地的时代已经到来,而且相当卖得上价。

  大模型之家给出测算,2023年,全球大模型市场规模将达到210亿美元,到2028年,其规模将达到1095亿美元。而中国大模型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47亿元人民币,并在2028年达到1179亿元。

  据国外风投数据分析公司PitchBook的数据,2023上半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共计发生融资1387件,筹集融资金额255亿美元,平均融资金额达2605万美元。

  据钛媒体数据,2023年上半年,国内披露获得投资的大模型公司大约20家,融资额普遍在千万到数亿元之间。其中,获得融资金额最多的是大模型初创公司MiniMax,6月1日完成了超2.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估值超12亿美元。

  当下,国内的大模型应用主要侧重行业应用,也就是从通用大模型转向行业大模型。

  在客服领域,大模型大幅提升客服机器人的对话能力,也提升用户满意度;在招聘领域,毕业生用AIGC写简历、模拟面试、推荐岗位;HR们也通过大模型发放岗位信息、筛简历、组织面试;在设计领域,服装设计师通过AIGC一分钟生成海量服装设计图,家居设计师也通过AIGC为业主提供无限灵感图;在智能制造领域,大模型可以降低工业质检的训练成本,提升上线时间,解决跨型号多类别缺陷生成和自动标注问题,提升AI的批量化复制。

  7月大模型备案要求的出台,表明国家对于数据安全的重视,仅靠API接口获取境外大模型能力的模式受到挑战。

  就我所知,年初开始做ToC的大模型APP都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困境,包括接入ChatGPTAPI的创业团队。尖晶资本王明辉在媒体采访中指出,ToC大模型创业公司必须高度重视监管和合规问题,这里既包括数据的安全也包括AI的安全,企业发展路径的设计要具备前瞻视角,匹配新兴技术行业监管逐步完善的节奏。当前大模型备案制管理思路下,先获得备案通过的产品自然具备先发优势。这时候投资方向转为一些垂直行业大模型,或者有特殊数据场景的大模型调优。

  以为看到一个比互联网更大的结构性机会时,本以为可以一战成名,没想到率先成了炮灰。这是上半年不少应用层创业者的想法。目前,大模型的B端应用已经出现四种商业模式,包括交易量收费、定制开发费用、服务费用和订阅收费。

  交易量收费--根据客户每月使用的API调用或交易量收取费用。定价标准通常是按交易量计算,例如每千个API调用收取一定的费用。

  定制开发费用--如果客户需要特定领域的AI模型,公司通常会收取定制开发费用。定价标准通常取决于开发的难度和时间成本。

  订阅费用--客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订阅级别,如基本、标准或高级。订阅费用通常按月或按年收取,并根据所需服务的数量和类型进行定价。

  AdobeFirefly打造的传统生态工具,将所有AIGC功能集成到工具里。

  对于图片质量一马当先的Midjourney,是大多C端用户的首选。Stability.AI适合创业中的中小企业,通过私有化部署与调优,解决各种长尾问题。Firefly则通过Adobe全家桶,进入大B客户的工具箱。

  三种路径有望在文生图、文生视频、文生音乐、文生小说等领域长期存在,互为补充。

  在阿里云组织的西溪论剑上,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提出,AI时代的KillerApp(杀手级应用)可能有这样的特征:完全的AINative,放弃Compatibility(兼容性)。

  比如移动互联网最成功的产品之一微信,早期专注在移动互联网的特质上,百分百押注到新技术平台上,不要PC版。如果拿掉AI,应用还能用,那么AI只是锦上添花,比如Office软件。

  妙鸭相机产品负责人张月光认为,可控性是KillerApp(杀手级应用)的诞生条件之一。妙鸭团队一开始没有想做底层模型的工作,更关注怎么才能用现存生态上开源爱好者开发的各种插件和小模型做可控性。妙鸭相机就是锚定了可控性,把照片质量做到平均分90分以上,迎来了快速成功。

  百度AGC总裁沈抖则在文心一言App上线时指出,现在讲大模型的产品形态还太早了,OpenAI是技术驱动的公司,用户体验其实不是它的强项,接下来,大模型产品的迭代速度会非常快、形态也会剧烈变化。

  当年移动互联网起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几个关键词讲清楚它的定义,比如SoLoMo(Social、Local、Mobile,利用社交媒体、地理定位服务和移动终端设备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但现在大模型还无法用几个明确的词定义。它的能力更强大,但边界也更宽泛,还远没到收敛产品形态的时候。沈抖分析。

  在一场梅花创投主办的投资人交流活动上,朱啸虎提出两条投资AIGC应用的标准:第一,至少要取得1000万人民币收入。这代表产品得到了市场验证。第二,月环比增长20%以上,代表项目具有爆发性增长的潜质。

  AIAgent(人工智能代理)与具身智能被认为是诞生KillerApp的最好土壤。AIAgent指AI通过独立思考、调用工具去逐步完成给定目标。比如大模型需要给予提示,也就是输入prompt,prompt是否清晰会影响大模型回答的效果。而AIAgent的工作仅需给定一个目标,它就能够针对目标独立思考并做出行动。AIAgent的基础架构可以简单划分为Agent=LLM+规划技能+记忆+工具使用,其中LLM扮演了Agent的大脑,在这个系统中提供推理、规划等能力。

  AI与人类的协作程度可以和自动驾驶等级进行类比:ChatGPT类似L2级别自动驾驶,人向AI寻求意见,AI不直接参与工作;Copilot类似L3级别自动驾驶,人和AI共同协作完成工作,AI生成初稿,人来调整;Agent相当于L4级别自动驾驶,人设定目标,Agent完成任务。

  具身智能是在为大模型加上四肢,指拥有身体并支持物理交互的智能体,具备感知、思考、学习、决策等能力,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实现产品和环境的交互,主要代表产品包括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目前的具身智能还处于初期,正在解决自然语言和机器人动作之间的互通问题。

  7月12日,斯坦福大学李飞飞教授研究团队推出VoxPoser,通过大语言模型加视觉语言模型指导机器人行动;7月28日,谷歌DeepMind推出全球首个控制机器人的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RT-2;特斯拉推出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波士顿动力的Atlas和Spot就具备接近具身智能的能力,它们可以通过机器人的身躯来模拟人类或动物的行为和动作,更加逼真地与人类进行互动。

  大模型行业的发展一日千里,智源研究院院长黄铁军提醒所有人,我们依旧处于一个伟大时代的早期。如果类比电力时代,今天这样一个智力时代,其实就是当年法拉第搞发电机,一旋转,电流产生了;现在是用大数据训模型把智力训练出来了,这是一个阶段。后边我们还需要一个人--麦克斯韦,因为后边电磁学的确立,才是电力在人类社会开始靠谱可用、并推动工业革命的前提。

  每一次技术革命带来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从宏观经济到微观管理、从社会组织到个人就业。从3月文心一言发布至今,国内大模型行业从内测走向开放,从拼参数到拼应用。2023年Q4到2024年Q1,国内大模型企业也要开始证明自己的商业化能力,至于谁是大模型时代的超级应用,一切还未揭晓。

  10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从计算力、运载力、存储力以及应用赋能四个方面提出到2025年发展量化指标。

  具体来看,计算力方面,算力规模超过300EFLOPS,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5%,东西部算力平衡协调发展。运载力方面,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间基本实现不高于理论时延1.5倍的直连网络传输,重点应用场所光传送网(OTN)覆盖率达到80%,骨干网、城域网全面支持IPv6,SRv6等创新技术使用占比达到40%。存储力方面,存储总量超过1800EB,先进存储容量占比达到30%以上,重点行业核心数据、重要数据灾备覆盖率达到100%。应用赋能方面,打造一批算力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工业、金融等领域算力渗透率显著提升,医疗、交通等领域应用实现规模化复制推广,能源、教育等领域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每个重点领域打造30个以上应用标杆。

  《计划》还在完善算力综合供给体系、提升算力高效运载能力、强化存力高效灵活保障、深化算力赋能行业应用、促进绿色低碳算力发展、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等六方面部署25项重点任务。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涛和副教授徐翔10月3日在经济日报发表文章《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指出,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随着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的大交叉、大融合与大协同,技术、科学、产业、区域经济以及社会各界间的联系也将更加紧密,必定会涌现出更多的新模式、新业态与新的价值创造方式,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建议从三个方面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第一,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一是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技术创新对数字经济发展具有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些关键核心问题需要运用新一代数字技术予以解决,数字技术的创新重点正在向底层技术聚焦。必须加大科研和教育投入,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加大原始创新投入力度,补齐基础理论创新能力不足和系统创新能力不强等短板。二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重大技术的突破能够辐射带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要充分发挥新型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自主创新动力和活力,实施多领域、多部门、多形式联合攻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三是以数字技术创新成果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要加大数字技术研发投入,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加快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具备技术优势、高成长性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充分融合,充分利用网络效应、规模效应与溢出效应,形成一个规模庞大、协作紧密、精准匹配的生态圈,最终实现经济价值的持续创造和合理分配。

  第二,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东数西算等重点工程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妥善配置算力供给,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全国大数据协同联动。加快完善数据存储、构建算力产业链,推动算力网络成为公共基础设施,实现我国算力资源有效配置。加快构建支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良性发展、有效使用的制度基础体系。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按需、及时地为用户提供计算和存储能力。从全局层面对数据要素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配置,为数字中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体制机制支撑。二是发挥好新型实体企业的助推器作用。兼具实体性、科技性、生态普惠性和网络外部性的新型实体企业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型企业形态,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要加大力度培育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字乡村试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等,发挥好对数字经济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新型实体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要建立健全支持新型实体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树立一批新型实体企业典型,并在财税、金融、科技、产业、人才等各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而带动全产业链更好更快发展。三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对数字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优化关键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要增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高效协同创新体系,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四是激发数字经济引领消费升级动能。以数实融合推动消费升级、释放潜在消费需求,对于更好保障民生、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进一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引导和鼓励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发展柔性生产、智能制造,提升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和产能灵活转换能力,推动形成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互促互动的良性循环;同时持续优化数字消费环境,及时制定、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与政策措施,优化数字消费环境,促进平台经济在规范中创新发展。

  第三,推动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一是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应推动社会治理向网络空间延伸,通过净化网络空间内容、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环境,构建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新格局。同时,加快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的治理模式,严格落实网络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把安全贯穿网络空间治理全过程,构筑国家网络安全的坚固屏障。二是实现高质量数据治理。要通过合理有效的市场规则,规范数据市场发展。统筹数据开发利用、隐私保护和公共安全,加快建立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数据产权交易和行业自律机制,培育规范数据交易平台和经营主体,完善数据分类分级授权制度,加强数据安全评估,推动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同时,要加快构建统一的数字政府平台,按照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打破数据孤岛,减少信息不对称,提升数据要素配置效率,降低数据要素市场交易成本,不断提高数据质量,丰富数据产品和服务,促进相关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三是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数字平台具有更为精确的信息匹配能力、更为高效的运作效率和更为快速的信息反馈能力,在数字化改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支持互联网平台技术创新、增强平台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同时,应加快制定和完善平台企业运行及监管规则,积极推进包容审慎监管,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通过加强规范治理更好促进平台企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四是热情参加全球数字化的经济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我国积极搭建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5G大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开放平台,与各国加强数字领域合作,积极开展双边、多边数字治理合作,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始终致力于推动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构建开放、公平、非歧视的数字营商环境,在同世界开放相融享发展机遇、汇聚发展力量,为全球数字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近日,腾讯发布《2023数字化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是科技变革与产业变革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各行各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更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报告》梳理了前沿数字技术以及产业落地的最新进展,从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数实融合产业实践。

  第一,科技引领,从上云到用智。产业数字化快速发展,离不开新型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的持续创新突破,从底层系统到前端应用,跃迁的速度不断加快,覆盖了从上云到用智的各个关键阶段。技术的创新,正在逐渐从量变走到质变的过程。创新方面,前沿技术突破也在过去五年加速进入爆发期。在航空领域,国产大飞机C919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这背后的关键在于攻克了百余项关键技术的难点、堵点,也正式开启中国大飞机制造时代;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实现了领先性弯道超车成果,并以此为关键抓手,向着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这个里程碑发起冲击。专利方面,2022年中国国际专利的申请量就首次突破了7万件大关,连续四年位居世界首位。以腾讯为代表的科技企业是专利申请的主力军,在人工智能、云原生、区块链、安全等关键技术领域,腾讯在全球累计获得专利授权3.3万件,累计申请总数超过6.6万件,位列中国企业第一名,全球第二。

  第二,应用为先,数字技术重塑产业韧性。技术持续变革,底层基础设施持续完善,进一步加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产业场景的融合应用突破,从辅助环节逐步走向关键生产环节,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强化中国产业发展的韧性,增强产业链冲击抵御力、激发企业内生增长力、释放消费活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第三,产业链方面,数字技术带来新模式与新形态,可以助力提高面对风险的抵御力、应对挑战的反应弹性。以服装产业链为例,近年来Shein、Temu等中国跨境电商企业在海外市场广受欢迎,背后离不开中国服饰产业链对于其小单快返模式的支撑--能够以周,甚至是以天为单位,产出服装新款,满足海外用户的即时需求。在这条产业链上,Shein卖家通过数字化工具,打通原料、生产、销售的所有环节,高效协作,形成具有强竞争力的产业协作新模式。作为产业链一环的拉链制造商浔兴拉链,从客户订单到生产材料的流转、库存监控、生产、质检、物流配送等所有环节都集成到企业微信上,打通整个产业链的协作链条。

  第四,企业方面,数字化让数据成为全新的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效率,帮助企业精细化管理和运营,有效激发企业内生增长力。例如在工业制造业领域,作为经济之本、强国之基,中国工业经济规模已经是全球首位,正在从规模扩张转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面对人力成本上涨、产品技术含量不足、运营效率难以提升等问题,数字化技术可以带来全新的解题方法。腾讯云结合先进的光度立体、迁移学习等算法形成AI质检方案,帮助富驰高科将人工1分钟完成的质检压缩到几秒钟、缺陷检出率达到99.9%,不懂AI的工人也能快速学会系统操作。对于富驰高科等企业来说,AI等创新技术让企业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困难时更具韧性,技术不仅帮助节约每年数千万元的质检成本,也缓解了招工难的压力。再比如招商局借助腾讯云区块链等技术,打造数字化港口,实现一站式完成报关申请,通关效率提升50%,直接推动港口同比吞吐量增长超6倍。

  第五,消费方面,数字技术的连接与用户直达能力,可以释放多层次的消费潜力。在零售领域,腾讯开放云计算和企业微信等的连接能力,助力600家头部零售企业与数亿用户连接,提高销售成绩,助力品牌全域增长激发消费活力,其中有60家企业销售额突破10亿元。水果零售行业的领军企业百果园,在与腾讯智慧零售和腾讯云的合作中借助云计算等创新技术,通过小程序、微信、企业微信搭建起超过1290万的私域社群用户,以门店为引流点、以社群为私域运营阵地搭建用户服务网络,打通门店、供应链、种植端,让线上线验一体化、供需匹配更高效,为用户更好的提供精细化服务、提升销量,2022年百果园不仅成功上市且营收接近150亿元。

  第六,民生服务方面,同样受益于数字技术的深入普及,一个更普惠化、个性化的服务型社会正在形成。腾讯助力打造中国政务服务小程序,接入46个国务院部门、32个地方政府的142万项政务服务指南,帮助民众在线即可解决多种办事难题;腾讯与红十字会合作,打造一键可查的AED地图,帮助人们及时找到救命神器;腾讯云与福建大数据集团合作打造互动式政务大模型应用小闽助手,为广大市民提供即问即答的咨询服务。

  中秋国庆双节叠加亚运热潮,全国假期氛围浓厚,市民出游和消费热情高涨。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双节假期,国内出游人数达8.26亿人次,同比增长71.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同比增长129.5%。相关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此次双节旅游出现的5个有趣热点。

  一是懒人旅游火热。景点代打卡、代P图、代排队等服务悄然走红。据相关淘宝商家介绍,双节期间代打卡、代排队等服务销量相比平时增长超5倍,长沙、成都、北京等地的相关服务十分火爆。P图精修、朋友圈文案代写等相关服务也增长显著。双节期间,淘宝上的AI修图相关服务搜索量周环比增长数十倍。小红书数据显示,在评论区里环游世界相关线万篇。

  二是即时零售成旅游必备。饿了么数据显示,今年双节假期,游客日均外卖量同比增长30%。相较本地消费者,游客外卖购物车中药品、个护清洁和日用品的占比较高。夜间场景是游客下单外卖的高频时刻。其中,全国0-4点之间医药订单环比节前增长20%,杭州零点后订单量环比增长约10%。

  三是老年人轮椅游兴起。高德地图数据显示,在刚过去的黄金周中,高德地图助老打车服务出行人次同比增长198%,轮椅导航在8天内总计为用户更好的提供157万次规划服务,相当于日常3个月的规划总量。

  四是新能源车租赁游火爆。神州大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双节期间新能源车订单量同比增长超300%,其中成都、杭州等城市的新能源车订单量上涨最快,外观时尚、科技感十足的新能源车型受到广泛欢迎。

  五是宠物陪伴游成为常态。嘀嗒顺风车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双节假期期间,嘀嗒顺风车乘客希望携带共计超过12万只宠物跨城出行。

  近日,根据港交所文件,极兔速递正式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聆讯后资料集显示,在中国市场,极兔速递先后收购了百世集团在中国的快递业务以及顺丰旗下的丰网,其市占率于2022年达到10.9%(按包裹量计),2023年7月份的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2.6%。2022年,极兔速递在东南亚市场的市占率为22.5%,排名第一,而在中东市场和南美洲市场,极兔速递已经在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墨西哥、巴西、埃及等国家布局,2022年的市占率为1.6%。

  菜鸟也于近期宣布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资料显示,阿里巴巴集团拟通过独立上市的方式分拆菜鸟,并向港交所提交分拆计划。拟议分拆完成后,阿里巴巴将继续持有菜鸟50%以上的股份。由此,菜鸟将成为阿里巴巴1+6+N组织变革后第一家启动独立上市的业务集团。

返回列表
+ 微信号:wzh47381484